《教育综合》
发表于 · 归类于
教育 · 阅读完需 27 分钟 ·
阅读量 报告错误
此文档已移动到 http://wiki.fe80.cn/
目录
一、教育学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教育的由来
一人一书一句话:孟子《孟子·尽心上》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
之
教育的定义
广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狭义:学校教育,更狭义:德育
教育的基本因素
教育者-主导、受教育者-主体、教育影响
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有目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社会属性
永历民生长相接济
- 永恒性:人在教育在
- 历史性:古今不同
- 长期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育人的周期长
- 相对独立性:
- (1)转化活动
- (2)历史继承性-古今相同
- (3)不平衡性,超前于或者落后于社会的发展
- 生产性:潜在的投资
- 民族性:不同民族的教育不同
- 阶级性:社会主义接班人*
教育的功能
- 作用对象:个体发展功能(本体功能、固有功能)、社会发展功能(派生功能、正经文科人)
- 作用方向:正向功能、负向功能
- 呈现形式:显性功能、隐性功能
- 性质:保守功能(重复之前的发展模式)、超越功能(更新创造)
教育的起源学说
- 神话起源学说:朱熹,不老神话朱熹
- 生物起源学说:利托尔诺、沛西能,本能生利息
- 心理起源说:孟禄,心理仿孟禄
- 劳动起源说:米丁斯基、凯洛夫,米凯爱劳动
- 需要起源说:杨贤江,贤江多需要
- 交往起源说:叶澜,叶澜想交往
教育的发展历程
原始社会的教育特点:简单 劳动 无级
- 自发性、广泛性、无等级性、无阶级性
- 教育在生产劳动中进行
- 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古代社会教育的发展
- 奴隶社会:礼乐射御书数
- 夏朝:庠 序 校,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学校教育形态
- 商朝:瞽宗、庠、序、大学、小学
- 西周:国学、乡学,学在官府(唯官有学)、政教合一
- 春秋:私学兴起,自由办学、自由就学、自由讲学、自由竞争
- 封建社会:四书五经(梦中论大)
- 战国:稷下学宫(官家举办、私家主持,学术自由,待遇优厚)
- 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à chù bǎi jiā ,dú zūn rú shù
- 东汉:太学、洪都们学,察举制、征辟制
- 魏晋南北朝:国子学、太学,九品中正制
- 隋唐:六学二馆,科举制、隋炀帝设进士科
- 宋元:书院(非官非私)
- 明清:八股取士、1905废除科举制
西方古代社会教育的发展
- 奴隶社会
- 古埃及:宫廷学校(贵族,有史以来记载最早的学校)、僧侣学校(寺庙学校,学术中心)、职官学校、文士学校(设置最多的学校)
- 古印度:婆罗门教(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吠陀,古儒学校-家庭教育)、佛教(佛教经典,寺院为主要教育场所)
- 古希腊:斯巴达-军人武士-尚武-重视女子教育、雅典-政治家 商人-崇文
- 封建社会
- 中世纪:教会学校-七艺-三科四学、骑士学校-骑士七技-骑马、游泳、击剑、打猎、投枪、下棋、吟诗
- 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
- 四学:算数、几何、天文、音乐
- 马(骑马)永(游泳)建(击剑)是猎(打猎)枪(投枪)骑(下棋)士(吟诗)
- 马永建是猎枪骑士”。“马”对应骑马;“永”对应游泳;“建”对应击剑;“猎”对应打猎;“枪”对应投枪;“骑”对应下棋;“士”对应吟诗。
- 骑士学校主要以家庭教育的形式出现
教育的总体特征
- 古代教育的总体特征【劳教脱离有阶级】
- 古代产生了学校:脑体分工、经验积累、文字、国家的产生
-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万般皆下品 惟有读书高;樊迟问稼
- 阶级性、等级性: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 道统性、专制型、刻板性、象征性
- 学校教育初步发展
- 近现代教育的总体特征【义务教育世俗化】
- 近代教育的特征: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教育的世俗化;教育的法制化
【劳教脱离有阶级】即生产劳动和教育脱离,简称为脑体分工。注意脑体分离出现在古代社会,给这句话要能反选。阶级即等级性、阶级性,要能区分两者。
20世纪以后的教育特征【全民多现身】
- 终身化:影响最大、传播最广、最具生命力的教育思潮(之父:保罗朗格朗)
- 全民化:面向所有人开放
- 民主化:教育机会(起点、过程、结果);自由化 -机会平等
- 多元化:目标、形式、管理、内容、标准等
- 现代化:科学技术、设备、手段等,核心目标是追求人的现代化,关键是实现教师队伍的现代化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教育学概述
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不断…
教育学的萌芽阶段-中国
儒墨教育思想:孔子、孟子、荀子、墨子
- 孔子:人性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 孟子:性善盈科进
- 荀子:
- 墨子:
《学记》
作者:乐正克
地位:世界最早、教育问题
思想:
教育与政治:
启发性: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循序渐进:
课内课外相结合:
及时施教:
教学相长、长善救失
教育学的萌芽阶段-外国
苏格拉底
柏拉图的老师,道德培养,第一次将算数、几何、天文列为必须学习的科目,产婆术:讽刺、助产术、问答法、归纳和定义。
产婆术的过程:
- 讽刺。让人感到无知。
- 通过一步步助产,得出结论。
- 进行归纳和定义。
- 另外一个版本(由于翻译不同):讽刺、定义、助产。
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的老师,理想国、寓学习于游戏
亚里士多德
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论灵魂》,“教育遵循自然”
昆体良
《论演说家的教育》(雄辩术原理),欧洲古代教育理论的最高成就,班级授课制的萌芽
教育学的创立阶段
创立派
培根
科学归纳法第一人,首次提出“教育学”应作为
夸美纽斯
夸的独立与大泛,班级百科循自然
教育学之父
1632年《大教学论》《母育学校》论述学前教育的专著
《世界图解》儿童插图教科书
主要教学原则:(直系巩自量)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自觉性
赫尔巴特
杜威
培根首提出、纽斯来实现、巴特来规范、杜威真现代
自然派
卢梭
爱弥儿、自然主义思想
洛克
白板说
斯宾塞
赞可夫
瓦根舍因
布鲁纳
苏霍姆林斯基
布鲁姆
巴班
裴斯泰洛齐
其他派
克鲁普斯卡娅
凯洛夫
马卡连柯
杨贤江
教育与人的发展
个人身心发展的规律
五规律: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 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它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 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 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不同的年龄阶段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 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个体的发展并不总是按相同的速度直线 前进的。(同一方面不同速、不同方面不同步,抓关键期)
- 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互补性。这种互补既体现在身体机能和身体机能之 间,也体现在身体机能和心理机能之间。
- 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有的人早慧,有的人大器晚成,这种差异体现在群体和群体之间以及 个体和个体之间。
二动因:
- 内发论:来自人自身的内在需要、遗传决定论。孟子复活迅高歌(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格赛尔、霍尔)
- 外铄论:依靠外在力量。外婆寻找落花生(荀子、洛克、华生)
四因素:遗传、环境、学校教育、主观能动性
- 学校教育
- 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三有一训练、控制影响全面
-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
- 训练
- 控制
- 影响比较全面
- 学校教育对个体发挥在那的特殊功能:严(延时)规范,塑(加速发展)个性
- 做出社会性规范
- 加速个体发展
- 及时和延时的价值
- 发展个性的功能
教育与社会发展
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决定教育的发展水平(两决定、一途径: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龟速够防守
- 决定教育的速度和规模(两决定)
- 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
- 制约着教学的内容、方法、组织形式和手段
-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经济功能(两再一新促生产)
- 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
- 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
- 进行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手段
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五决定一途径(体内性质两权一亩地)
- 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着教育的性质
-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宗旨与目的
- 3.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 4.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
- 5.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内容和教育管理体制
-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人鱼公主促政治(人才、舆论)
- 培养所需人才
- 社会舆论
- 民主-政治民主化
- 政治-政治社会化
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 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两传选新促文化(传递、传播、选择、更新)
- 传递和保存文化的功能
- 传播交流和丰富文化的功能
- 选择、提升文化的功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 更新、创造文化的功能
教育目的
-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 (普遍)国家的教育目的
- (特殊)学校的培养目标
- (抽象)课程目标
- (具体)教师的教学目标:具有操作性
- 教育目的的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评价功能
- 教育目的的理论,(本位的意思是以什么为中心)
- 宗教本位论
- 社会本位论:社会、公民为主
- 赫尔巴特、柏拉图、孔德、涂尔干、凯兴斯泰纳(那社会恐吓图图)
- 个人本位论:个体、自然人
- 卢梭、罗杰斯、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夫人太啰嗦/啰嗦人福禄齐/啰嗦一路无人陪)
- 教育无目的论:杜威
- 辩证统一论
- 我国的教育目的
- 社会主义方向
- 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 提高民族素质
- 培养人才
- 我国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依据:社会、人、马克思(马克思是社会人)
- 全面发展教育:德智体美劳
教育制度
- 西方:双欧单美分苏联
- 我国:人颁布、鬼实施、丑男女有资本、长期嘘美国
义务教育:1986强免普
- 制度化教育,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
- 前制度化教育
- 制度化教育
- 非制度化教育(超越、打破学校的围墙)
课程
含义
- 广义的:教育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 狭义的:是指某一门学科
课程的类型:
分科课程、综合课程与活动课程
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按照任务分类
- 基础型课程
- 拓展型课程:拓宽视野,如阅读课外读物。
- 研究型课程:主要培养探究能力。
课程理论流派
学科中心课程论:赫尔巴特,以学科逻辑体系为核心,主张分科教学
活动中心课程论:杜威,以儿童活动为中心,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和兴趣
社会中心课程论:以社会问题为中心
课程层次理论:古德莱德,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由教育行政部门发布的)、领悟、运作、经验
制约课程开发的因素 二级简答:学生在社会上学知识
- 学生: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发展水平对课程开发的硬性
- 学科知识:
课程设计的概念:制定课程标准、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安排合成学习活动方式的活动
课程设计的模式:
- 目标模式:泰勒,确定目标、选择经验、组织经验、评价结果(重点)
- 过程模式:斯腾豪斯,关注过程,鼓励探索
课程内容组织形式:
- 纵向组织和横向组织
- 逻辑顺序和心理顺序
- ☆直线式(不重复)和螺旋式(内容重复出现)
教学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舰长传教
-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 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
- 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
- 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的结构):急领老公(巩)孕(运)检/机灵巩运查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背上做导学
- 备课:教材、学生、教法 (前提)
- 上课(中心)
- 课外作业布置与批改
- 课外辅导
- 学业成绩检查与评定
我国中学教学原则:冯巩找阴(因)凉(量),寻(循)思理直发
- 直观性原则
- 启发性原则
- 巩固性原则
- 循序渐进原则
- 因材施教原则
-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 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原则
- 量力性原则
教学方法:
- 语言传递: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
- 直观感知:演示法、参观法
- 实际训练: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实践活动法
- 情感陶冶:欣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
教学方法选用的依据:一课程二师生三教学
- 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
- 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 学生的年龄特征
- 教学实践、设备、条件
- 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 教学手段、教学环境等因素
教学组织形式:
- 个别教学制
- 班级授课制
- 分组教学
- 设计教学法和:老师指导下学生自己决定自己学习的内容
- 道尔顿制:
- 特朗普制(大班上课,小班研究,个别教学-大小个、特灵活)、
- 翻转课堂:在家学,在课堂答疑解惑
教学评价
- 诊断性评价:开始、摸底考试
- 形成性评价:过程中、随堂提问
- 总结性评价:结束之后、期终考试
- 相对性评价:常模参照性评价,与人比,目的是选拔人才,高考、公考
- 绝对性评价:合格类考试、学业水平考试
- 个体内差异评价:与自己的过去与现在比
德育
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P258)简答:演讲小说定价榜
- 有效的说服
- 树立良好的榜样
- 利用群体约定
- 价值辨析
- 给予适当的奖励和惩罚
- 角色扮演
- 小组道德讨论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对偶故事法(皮偶)10岁分水岭
- 前道德阶段:
- 权威阶段:也叫他律道德阶段,服从外部规则,重行为结果
- 可逆性阶段:也叫自律阶段,要求平等
- 公正阶段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三水平六阶段、道德两难故事法(柯南)海因兹偷药
- 前习俗水平
- 惩罚与服从道德定向阶段:避免惩罚
- 相对功利道德的定向阶段:满足自己的需求
- 习俗水平
- 寻求认可定向阶段:好孩子,别人的赞赏
- 维护权威和秩序定向阶段:知法懂法守法
- 后习俗水平
- 社会契约定向阶段:法律可变
- 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公正、平等、尊严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一级简答】
- 1.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 2.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德育原则:陶行知集体疏导一连学生、积极守纪律才有尊严=陶行知集体疏导一连学生,积极守纪律才有尊严
- 1.导向性原则(理想性和方向性)
- 2.疏导原则(循循善诱,以理服人;讲明道理、因势利导、表扬激励为主)
- 3.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尊重+严格)
- 4.知行统一原则(言行一致)
- 5.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正面+约束)
- 6.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长善救失)
- 7.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学校+家庭+社会 三方合力)
- 8.因材施教原则(个性差异)
中学德育的途径和方法
途径:(口诀:一教二班三活)
- 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 社会实践活动
- 课外活动
- 共青团组织活动
- 班会、校会、周会、晨会
- 班主任工作
方法:(榜样陶说品德段子)(说实情、评示道)
- 说服教育法:摆事实、讲道理;语言说服、事实说服
- 榜样示范法: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成就,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 陶冶情操法: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
- 实际锻炼法:常规训练、实践锻炼
- 品德评价法:奖励、惩罚、评比、操行评定
- 道德修养法:自我反省
班主任
班主任的工作内容及方法(常规工作)
- 了解及研究学生:前提和基础,观察法
- 组织和培养班集体: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
- 建立学生成长档案:收集、整理、鉴定、保管
- 组织班会活动和课外活动
- 协调各种教育影响:学校内部、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会
- 操行评定
- 写好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
个别教育工作
- 优等生:严格要求,防止自满;提交抗挫折能力
- 中等生:信息不足
- 后进生心理特征:学习动机不强、意志力薄弱、是非观念模糊
- 如何对待后进生(恒心才发光)
- 关心热爱和严格要求想结合
- 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
- 善于发掘“闪光点”
- 针对差异因材施教
- 持之以恒
教师
教师的劳动特点
- 复杂性:目的全面、任务多样、对象差异
- 创造性:因材施教、教学方法、教育机智(能够随机应变)
- 连续性:时间的连续
- 广延性:空间不定
- 长期性:周期长,小学6年初中3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 间接性: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
- 主体性:具有影响
- 示范性:言行举止,以身作则
- 个体性:劳动方式的个体性
- 群体性:成果
教师的领导方式
- 强硬专断型:严加监视、很少给予表扬
- 仁慈专断型:表扬关心学生、以自己作为班级一切工作的标准
- 放任自流型:不鼓励、不反对
- 民主型:合作、平等、鼓励
教师成长心理的成长历程
- 关注生存:关注教师自身及人际关系
- 关注情境:关注学生学习成绩、备课
- 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
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一级】
- 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看别人)
- 开发微格教学(看自己)
- 进行专门训练(多训练)
- 反思教学经验(多反思)
- 总结:波斯纳:经验+反思=成长;布鲁巴奇:反思日记、详细描述、交流讨论、行动研究
教师的心理健康
- 职业倦怠:长期的职业压力作用下,对自己产生怀疑
- 情绪耗竭:累+没热情、葛优躺
- 去人性化:冷漠、消极、否定、不关心学生
- 个人成就感低:贬低自己的工作价值,最糟糕
- 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
- 社会因素:工资、地位
- 组织因素:学校单位人际关系
- 个人因素:性格
学校管理
二、普通心理学
心理学概述
概念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规律的科学。
结构 心理现象非常复杂,从形式上归为心理过程
和个性心理
两个方面。
心理现象
- 心理过程(共性)注意
- 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 情绪情感过程:情绪、情感
- 意志过程:意志
- 个性心理
- 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价值观、信念
- 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性格、气质
心理学主要流派
- 构造主义心理学
- 机能主义心理学
- 格式塔心理学
- 行为主义心理学
- 现代认知心理学
- 人本主义心理学
- 精神分析学派
认知过程
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感知觉
感觉
概念
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
种类
一般规律
- 绝对感受性:感觉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
- 差别感受性:感觉出最小差别的能力
- 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受的最小强度
- 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最小差异
感觉的相互作用
- 感觉适应
- 感觉对比
- 感觉后效
知觉
概念
对客观事物整理属性的反应。
种类
- 空间知觉
- 时间知觉
- 运动知觉
- 错觉
整体特征
- 选择性
- 恒常性
- 理解性
- 整体性
观察
记忆
记忆的概述
记忆过程
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学生记忆的发展
表象与想象
言语与思维
注意
注意的概述
注意的规律
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情绪情感 意志过程
情绪和情感
意志过程
意志概述
心理发展与教育
学习及其理论
学习理论
学习动机
知识的学习
技能的形成
学习策略及其教学
注意策略;精细加工策略;复述策略;编码与组织策略
元认知及其作用;元认知策略
时间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学业求助策略
问题解决能力与创造性的培养
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
心理健康及其教育
三、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内涵
研究对象
- 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
基本心理规律
的科学。它拥有独特的研究课题,即如何学、如何教
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
。
学科性质
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并不是普通心理学在教育领域的简单应用)
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交叉。
理论性与应用性并重。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五要素
- 学生:①学习的主体,最主要的研究对象;②群体差异,年龄、性别、社会文化;③个体差异,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需要
- 教师:主导,关键
- 教学内容:知识、技能、策略、态度、价值观
- 教学媒体:载体、工具
- 教学环境:物质环境、社会环境
口诀:教师
在教学环境
中用教学媒体
教学生教学内容
三过程
- 学习过程(核心)
- 教学过程
- 评价/反思过程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和教育
271敢签巨星
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与教育
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内化学说
最近发展区
埃里克森的社会文化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
婴儿期、儿童早起、学前期、学龄期、青年期、成年早起、成年中期、成年晚期
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
个别差异
场独立型、场依存型
沉思型、冲动型
辅合型、发散型
学习的基本理论
学习的分类
加涅:言语学习、智慧技能、认知策略、态度、动作技能。
奥苏贝尔: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
我国学者:只是的学习、技能的学习、道德品质、行为习惯。
一般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1)桑代克:尝试错误说;
(2)巴普洛夫: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3)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
正强化:给予一个愉快的刺激
负强化:摆脱厌恶刺激
惩罚:呈现一个厌恶刺激
消退:无任何强化物
(4)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认知学习理论
(1)科勒的完形-顿悟说
(2)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
(3)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4)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
五、新课改
五、教育法律法规
六、教师职业道德
教师职业道德概述
教师职业道德的功能
动力功能
调节功能
教育功能
评价功能
师范功能
引导功能
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
全局性
从教师的社会责任来看,师德具有全局性
超前性
从社会地位来看,师德具有超前性
导向性
从教师职业及个人素质来看,师德具有导向性
示范性
从教师的人格评价来看,师德具有超越一般职业道德的示范性
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构成
- 教师职业理想
- 教师职业责任
- 教师职业态度
- 教师职业纪律
- 教师职业技能
- 教师职业良心
- 教师职业作风
- 教师职业荣誉
教师职业道德的范畴
- 教师义务
- 教师良心
- 教师荣誉
- 教师幸福
- 教师人格
- 教师威信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 “爱国守法”–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 “爱岗敬业”–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
- “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
- “教书育人”–教师天职
- “为人师表”–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
- “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七、教育教学技能
教育技术学
教材教法
教育技术学
教材教法
这里是文字
教育技术学
教材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