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知识整理-八年级上


初中八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 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第一章 动物的主要类群

包括: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

包括:鱼、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哺乳动物

【1】腔肠动物

1、大多数生活在海洋中,少数种类生活在淡水中

2、主要特征: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

3、代表动物:水螅、海蛰、海葵、珊瑚虫等。

4、水螅的身体有内外两层细胞:内胚层和外胚层构成,中间填充着胶状物质

5、食物在消化腔中消化,消化腔与口相通,消化后的食物残渣仍从口排出

6、刺细胞位于外胚层,是腔肠动物特有的攻击和防御的利器,细胞里有毒液。

【2】扁形动物

(1)主要特征:身体呈两侧对称,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

(2)代表动物:涡虫、华枝睾吸虫、血吸虫、绦虫。

(3)扁形动物中自由生活的种类很少,大多数寄生在人和动物体内,如华枝睾吸虫、血吸虫、绦虫,这些寄生虫的消化器官简单,有的甚至没有专门的消化器官,但生殖器官特别发达。

【3】线虫动物

(1)主要特征:身体细长,呈圆柱形;体表有角质层;有口有肛门。

(2)代表动物:蛔虫、蛲虫、丝虫、线虫。

(3)与人类的关系:多数寄生在人和动植物体内,给人类健康和经济造成危害、损失。秀丽隐杆线虫营自由生活,是重要的实验动物。

【4】环节动物

(1)主要特征:身体呈圆筒形,由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组成;靠刚毛或疣足辅助运动。

(2)代表动物:蚯蚓、水蛭、沙蚕等。

蚯蚓:靠湿润的体壁呼吸。 实验时保持蚯蚓体表湿润的目的:保证蚯蚓的呼吸。

(3)与人类的关系:

①食饵:沙蚕、蚯蚓一种优良的蛋白质饲料;
②药用:蚯蚓中药称为“地龙”,活血化瘀、溶栓降压、平喘止咳;蛭可提取蛭素,生产抗血栓药物,治疗心血管病;
③改良土壤(疏松、提高肥力、促进植物根系呼吸):蚯蚓。
【5】软体动物

(1)主要特征: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

(2)代表动物:河蚌、扇贝,文蛤;石鳖、蜗牛、乌贼和章鱼等。

(3)与人类的关系:

①可食用、药用,如鱿鱼、牡蛎、鲍鱼,海螵蛸、珍珠粉;
②有些可制成工艺品,如贝壳,装饰:外套膜分泌珍珠质形成珍珠;
③有些能传播疾病,危害人类健康。如钉螺是日本血吸虫的中间寄主;
④损坏港湾建筑及交通运输设施,如船蛆;
⑤危害农作物,如蛞蝓。
【6】节肢动物

(1)主要特征: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

外骨骼作用:①保护和支持内部柔软器官;②防止体内水分蒸发。

(2)代表动物:七星瓢虫、虾、蟹、蜘蛛、蜈蚣、苍蝇、蝗虫等。

(3)呼吸器官:蝗虫腹部有气门,相当于人的鼻孔,用于呼吸,气管是气体交换的场所。

(4)昆虫的基本特征:一对触角、两对翅、三对足身体分头、胸、腹;昆虫是无脊椎动物中唯一会飞的动物。因而是分布最广泛的动物。

(5)与人类的关系:

①提供动物蛋白;②为植物传播花粉;③药用,治疗疾病;④用作实验材料;⑤有些节肢动物能传播疾病。

【7】鱼

(1)适于水中生活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

①体色:背深腹浅(保护色)。
②体形:流线型,游泳时减少水的阻力。
③体表:有鳞片保护身体,有黏液减少阻力。
④鳍是鱼的运动器官。
⑤用鳃呼吸,鳃主要部分是鳃丝,鳃丝中密布毛细血管,因此鳃是鲜红色的。呼吸时,水由口进入,由鳃流出。水中氧气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增多。
⑥侧线:感知水流,测定方位。

(2)主要特征:生活在水中,体表常有鳞片覆盖,用鳃呼吸,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鱼能生活在水中的特点:①靠游泳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②能在水中呼吸。)

(3)代表动物:淡水鱼类(中华鲟、草鱼、青鱼、鲢鱼、鳙鱼<四大家鱼>、鲫鱼、鲤鱼)和海洋鱼类(鲨、带鱼、银鲳、魟)等。

(4)与人类的关系:为人类提供了富含蛋白质的食物;鱼类养殖业(主)和捕捞业是国家重要产业;文化观赏。

(5)鱼类的特殊名称:海马、泥鳅、黄鳝、中华鲟等都属于鱼类。 似“鱼”而非鱼的动物:鳄鱼、甲鱼属于爬行动物;鲸鱼、海豚属于哺乳动物;章鱼、墨鱼(乌贼)、鱿鱼、鲍鱼属于软体动物;娃娃鱼(大鲵)为两栖动物。

【8】两栖动物

(1)主要特征: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大多生活在陆地上,也可在水中游泳,用肺呼吸,皮肤可辅助呼吸。

(2)代表动物:大鲵(娃娃鱼)、青蛙、蟾蜍、蝾螈等。

(3)身体分为头部、躯干部、四肢(无颈无尾)

(4)与人类的关系:农田害虫的天敌(田间卫士):能有效减轻农作物的虫害,以减少施用农药对环境的污染。

【9】爬行动物

(1)主要特征:体表覆盖角质的鳞片或甲,用肺呼吸,在陆地上产卵,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

(2)代表动物:龟、鳖、蛇、鳄。

(3)身体分为头部、颈部、躯干部、四肢和尾巴。

(4)鳞片可保护身体,减少水分蒸发。卵产在陆地上,生殖发育摆脱对水环境的依赖。

(5)与人类的关系:食用、药用、捕食害虫。

(6)被称为“活化石”的爬行动物是扬子鳄。

【10】鸟

(1)主要特征:体表覆羽;前肢变成翼,有喙无齿;有气囊辅助肺呼吸。

(2)家鸽适于飞行生活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

①体形:身体呈流线型,减小空气阻力。
②运动:两翼和尾部生有大型正羽,有利于飞行。
    胸肌发达,能有力地牵引翅膀搏击空气。
骨骼轻、薄、坚固,有些骨中空,可减轻体重;胸肌发达,有龙骨突,为发达的胸肌提供附着的场所。
③消化:食量大,消化能力强;直肠短,能及时排出粪便,减轻体重。
④呼吸:用肺和气囊辅助进行双重呼吸,可获得充足的氧气。
⑤循环:心脏四腔,输送氧的能力增强,有利于有机物的分解。体温恒定。

(3)体温不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改变的动物,叫恒温动物。主要包括鸟类和哺乳动物。体温会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改变的动物,叫变温动物。如:鱼、两栖动物、爬行动物等。恒定的体温增强了动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扩大了动物的分布范围。

(4)与人类的关系:为人类提供肉、蛋等产品;帮助人类控制害虫、害鼠;药用;科学研究价值;观赏价值。

【11】哺乳动物

(1)主要特征:体表被毛,胎生、哺乳;牙齿分门齿、犬齿和臼齿的分化。

a. 有体毛——保温作用。
b. 胎生、哺乳提高后代的成活率。
c. 牙齿分为门齿(切断食物)、犬齿(撕裂肉食)和臼齿(磨碎食物)。
狼(肉食动物)有门齿、臼齿、犬齿,犬齿发达。
牙齿的分化提高哺乳动物的摄取食物的能力,增强对食物的消化能力。
d. 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感知外界环境,对环境的复杂多变做出及时反应。

(2)代表动物:猕猴、野马、非洲象、鲸等,非洲象是陆地上最大的哺乳动物。

(3)与人类的关系:

①有利方面:食用;动物的皮毛可制作服饰;人类的得力助手;作为宠物。 ②有害方面:鼠类猖獗会对农、林、牧业造成危害,传播疾病;狼会对牧业造成威胁。

第二章 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1】动物的运动

(1)运动系统组成及功能 运动系统:由骨、关节和肌肉(骨骼肌)构成。骨骼肌由肌腱和肌腹构成。

(2)运动的产生: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骨绕关节活动,于是躯体的相应部位就会产生运动。

(3)运动并不是仅靠运动系统就能完成,还需要其他系统如神经系统的调节,运动所需的能量,有赖于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的配合。 运动的意义:有利于动物寻觅食物、躲避敌害、争夺栖息地和繁殖后代。

(4)屈肘时:肱二头肌①收缩,②肱三头肌舒张。 伸肘时:②肱三头肌收缩,①肱二头肌舒张。

(5)关节腔内有滑液,作用是减少摩擦。关节软骨的作用是减少摩擦和缓冲作用。关节囊具有连接、保护、分泌滑液功能。

【2】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3】社会行为

第三章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1. 生态平衡: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当稳定状态叫生态平衡。
  2.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
  3. 动物在自然界中作用:①维持生态平衡。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作为消费者)。③帮助植物传粉、播种。

第四章 细菌和真菌

【1】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1. 培养细菌和真菌的一般方法:配制培养基→高温灭菌→冷却→接种→恒温培养。
  2. 由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称为菌落。
    • 细菌菌落特点:较小;表面或光滑黏稠,或粗糙干燥;多呈白色。
    • 真菌菌落特点:比细菌菌落大几倍到几十倍;多呈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有的还呈红、褐、绿、黑、黄等不同颜色。
  3. 细菌和真菌的生物圈中广泛分布的生物。细菌和真菌的生活条件:水分、适宜的温度、有机物等。(有的还要求某些特定的条件,如有些细菌必须在无氧条件下生存。)
【2】细菌
  1. 细菌的发现者是列文虎克。
    • “微生物学之父”:巴斯德。
    • 巴斯德的鹅颈瓶实验证实了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由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巴斯德还发现了乳酸菌、酵母菌,提出了保存酒和牛奶的巴氏消毒法以及防止手术感染的方法。
    • 细菌的形态:球状、杆状、螺旋状。
    • 细菌的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DNA、有的有鞭毛和荚膜。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属原核生物)、没有叶绿体。
    • 细菌的生殖方式:分裂生殖(速度快)
    • 细菌的营养方式:大多数为异养(腐生和寄生)。
    • 细菌快速繁殖和形成芽孢的特性,使它们几乎无处不在。
  2. 芽孢是细菌的休眠体,不是生殖细胞,对不良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落在适当的环境中又能萌发成细菌。所有的细菌都是单细胞生物。
【3】真菌
  1. 酵母菌为单细胞真菌。
    • 霉菌(引起食物发霉的真菌为霉菌)、食用菌、大型真菌为多细胞真菌。
    • 青霉菌孢子的着生状态呈扫帚状。
  2. 真菌的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细胞中都没有叶绿体。
    • 真菌的营养方式:异养。
    • 真菌的生殖方式:孢子生殖,酵母菌还可以进行出芽生殖。
    • 细菌和真菌细胞内没有叶绿体,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靠现成的有机物生活,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4】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5】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乳酸菌——制泡菜
青霉菌——产生青霉素
苏云金杆菌——细菌杀虫剂
甲烷菌——净化污水、生成甲烷
酵母菌——制作馒头,面包
枯草杆菌——引起水果腐烂
链球菌——使人患扁桃体炎
根瘤菌——固氮作用

1、防止食品腐败所依据的主要原理是:把食品内的细菌和真菌杀死或抑制它们的生长和繁殖。 保存食品的几种方法:

脱水法——干蘑菇
腌制法——咸肉
烟熏法——腊肉
真空包装法——袋装肉肠
巴斯消毒法——盒装牛奶
渗透保存法——果脯
罐藏法——罐头
冷藏和冷冻——肉类、鱼类
防腐剂法——添加山梨酸钾、苯甲酸钠、脱氢乙酸钠

2、疾病防治: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发明抗生素。

3、净化环境:厌氧菌将有机物分解产生甲烷。好氧菌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第五章 病毒

  1. 病毒比细菌小得多,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到。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其他生物的细胞内。
  2. 病毒的结构: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没有细胞结构。
  3. 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有利也有弊。

第六单元 生物多样性

第一章 生物分类

  1. 植物的分类: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2. 动物的分类:
    • 无脊椎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虫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
    • 脊椎动物:鱼、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哺乳动物
  3. 其他生物的分类:
    • 细菌:球菌、杆菌、螺旋菌
    • 真菌:单细胞真菌、多细胞真菌
    • 病毒: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
  4. 生物分类从大到小的等级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
  5. “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同种生物的亲缘关系是最密切的。
  6. 分类等级规律:分类单位越大,包含物种越多,但物种间的相似程度越小,亲缘关系越远;分类单位越小,包含的物种越少,而相似特征越多,同种生物的亲缘关系是最密切的。

第二章 认识生物的多样性

  1. 生物的多样性内涵包括三个层次: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三者关系:

  1. 我国是裸子植物最丰富的国家,被称为“裸子植物的故乡”。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居世界第三位。

第三章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1. 造成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有:
    • (1)生态环境改变和破坏;
    • (2)掠夺式开发利用;
    • (3)环境污染;
    • (4)外来生物入侵。
  2. 建立自然保护区:
    • 含义:是指含有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这个区域就是自然保护区。
    • 功能:自然保护区是“天然基因库”,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是“活的自然博物馆”。
    • 目的:
    • ①保护生态系统;
    • ②保护珍稀动植物。
  3.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
  4.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措施:
    • ①建立自然保护区;
    • ②迁地保护;
    • ③建立种子库、精子库;
    • ④法律保护。
  5. 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我国相继颁布的法律和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国自然保护纲要》。我国还是最先加入国际《保护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国家之一。
  6. 被称为植物中的“活化石”是银杉和中国鸽子树(珙桐);
    • 被称为中生代动物的“活化石”的是扬子鳄。
    • 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有:金丝猴、白鳍豚、朱鹮、扬子鳄
  7. 作为一名公民,在保护我国的生物多样性方面,应当如何做?